大脚穿小鞋或小脚穿大鞋属于足迹伪装中最拙劣的伪装手段。
题目上说的这两种足迹伪装,都有很简单的识别方法。
在犯罪现场调查里,有个叫“赤足迹”的东西,我们都叫它「光脚足迹」,就是没穿鞋留下的足迹,认识到这点我们就继续讲:
①小脚穿大鞋的情况
如果犯罪人穿的“大鞋”比赤足迹大在1.5cm以内,这时会不由自主的造成以下足迹特征:
后跟重压靠后,大拇趾重压前边缘距离鞋印的前边缘在2cm左右
鞋印的掌内外两侧虚压明显
第一跖区重压部位反映在鞋印的掌内侧下端,重压面的内弧距鞋印的内侧边缘在1cm左右
第五跖区重压部位反映在鞋印的脚弓前外侧,且重压面的外弧边缘紧靠鞋印的外边缘
·······
如果犯罪人穿的“大鞋”比赤足迹大了1.5cm以上(以脚前置时为例):
鞋印后跟的落脚部位常出现重跟
大拇趾重压紧靠鞋印的前边缘,其它四趾压反映重(平面足迹的鞋印掌内外边缘虚或反应不出)
脚跟部重压在鞋印的脚弓下缘部位反映明显
······
②大脚穿小鞋的情况
这就比较难受了。
如果犯罪人穿的小鞋比赤足迹长小于1cm,可以发现:
后跟重压面后缘与鞋印后边缘基本重合
在鞋印跟部的反映给人以饱满的感觉,脚弓部位压痕在鞋印上有反映
跖重压反映出内弧和外弧基本紧靠鞋印的边缘,拇趾重压面紧靠鞋尖,鞋印的前边缘呈现出“A”型
鞋印能够反映出鞋前掌两侧的边沿轮廓
如果犯罪人穿的小鞋比赤足迹长小于1cm,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虽然很挤,但还是可以塞进去。
这时可以看出鞋印后跟重面积小、鞋跟后边缘重压明显,但是脚弓部位压一般反映不出,鞋子掌部两侧边缘在平面鞋印中反映少,在立体鞋印中反映虚。
另外一种则是鞋完全塞不下脚。
这时可以看出鞋印的拇趾压、跖压同鞋号比赤足迹小于1cm时特征反映一致,但跟部重压只在鞋子的后边缘有少量的反映,跟部轮廓却可以大致反映出来。
总之:
足迹鉴定是一种非常基础的侦查技术,有经验的侦查员甚至在固定脚印的时候就能一眼观察出伪装者的方法。
想要瞒天过海,不存在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