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沂、沭河还是有名的“害河”。
翻开《临沂历代灾情史录》,“沂沭两河水决”“沂河大溢”等字眼不绝于目。史载:每至暴雨重灾之年,“百姓离乡背井,逃荒要饭”,以至“饿殍遍野”“人相食”。清雍正八年(1730年),莒县沭河漫溢,“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里,平地深渊,……淹死五六千人”。民国26年(1937年),沂水县沭水村被洪水冲走287人,后只找回尸体130具。1939年沂河江风口溃决,仅苍山、邳县受灾面积就达150万亩,淹死和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当地流传着“开了江风口,水漫兰山走,淹了四大哨,捎带二郎庙”“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暂哭到洪水干,洪水干了立人烟”的民谣,唱出的是血和泪的哀嚎。
为治水患,相传大禹曾在郯城一带“凿马陵以疏沭水”;明代嘉靖年间沂州府知府何格为治理沂河,为政期间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写下著名的《治河议》,向上级提出了疏导沂河的具体建议,指出“如果下定决心修治沂河,那么这种功劳一定不在于大禹之下”;清乾隆时江苏巡抚陈宏谋也曾上疏建议凿开店头岭引沭水入海以减下游水患。但沂、沭河从未得到过根治。
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沂蒙人民,抱定决心要向沂沭河水涝灾害开战。1949年春,淮海战役硝烟还未散尽,沂蒙人民就满怀“劈开马陵山,誓让沭水向东流”的壮志,向为害几千年的沂、沭河发起挑战——从1949年4月至1953年12月,先后动员100多万人上阵,实施10期导沭、3期整沂工程,开挖土石方若按一立方米的空间横摆,可绕地球一周多。通过大规模实施“导沭整沂”工程,初步控制了沂、沭河洪水,锁住了这肆虐在沂蒙大地的两条主要“恶龙”,鲁南苏北1400多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得以逐步解除。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临沂地区掀起更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
在沂、沭河上游相继修建跋山、岸堤、唐村、许家崖等几十座大中型水库;在其下游加固堤防,兴建、开挖武河行洪道、江风口分洪闸等工程。在基本控制水患的同时,兼收养鱼、发电、灌溉之利。进入20世纪70年代,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开工,至1997年6月分沂入沭及调尾工程基本完成,沂、沭河洪水第一次按照人们的意志,实现两河并一,洪水就近东调入海,从根本上保证了沂、沭河和南四湖的渡汛安全,为鲁南、苏北和鲁西南约6000万亩土地排涝创造了条件。
昔日的“害河”平静下来,沂、沭河尽显秀美,开始进入扮靓临沂的新时代。围绕打造以水为魂的城市,1997年小埠东橡胶坝在沂河上建成,2006年沂河上第二座橡胶坝桃园橡胶坝建成。近年来一座大型橡胶坝——柳杭橡胶坝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一次性蓄水2200万立方米,与下游的桃园、角沂、小埠东橡胶坝、刘家道口、李庄拦河闸等工程连成一体,形成47.11平方公里的水面,蓄水总量达1.53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沂河两岸修建起来的滨河大道和滨河景观湿地公园,融景观、通行、防洪等多功能于一体,像两条柔美的绿色臂膀,将河水揽入怀中。滨河公园里还建起百里健身长廊,是山东省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群众健身活动场所,被国家体育总局挂牌“国家级户外健身基地”。
借助形成的大面积水面,至2019年已举行八届沂河体育节,临沂“水上运动之城”建设,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近年来,围绕沭河开发,则先后修建了沭河古道生态湿地休闲区等景点,2011年入选了山东省“十大森林旅游胜地”。2013年,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当然,沂、沭河更大的变化将很快呈现出来——在2019年全市“两会”上,打造东部生态城、让临沂城市建设由“沂河时代”迈入沂、沭河“两河时代”宏伟蓝图正式推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流淌了千万年的沂、沭河和她拥在怀中的临沂城,将奏响一曲新时代的华美乐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